有趣的是,該特定供應商的負責人,正是原先擔任陳姓採購經辦職位的前任台塑採購。
最後民進黨拿下9席召委,國民黨則獲7席召委。最後投票結果為民進黨立委賴瑞隆4票、陳亭妃3票,國民黨立委楊瓊瓔4票,邱臣遠1票,由賴瑞隆跟楊瓊瓔擔任召委。
雖然洪申翰也抽中召委,不過他最後選擇禮讓給陳瑩。而時代力量的3位立委,則都把票或是書面推薦給了民進黨的立委。台灣民眾黨立委邱臣遠在投票前表明,經濟委員會有多位立委涉貪,因此更需要「超脫藍綠」的召委人選,將把召委選票投給自己。有1張投給洪申翰的選票,在洪申翰的「申」字上蓋了圈選章,格子裡又蓋1次,國民黨立委認為有爭議應交由議事處認定,但民進黨立委認為,依照中選會認定的「有效票準則」,依然可辨識是投給洪申翰,應視為有效票。內政:沈發惠(民進黨)、鄭天財(國民黨) 外交:王定宇(民進黨)、呂玉玲(國民黨) 財政:吳秉叡(民進黨)、林德福(國民黨) 經濟:賴瑞隆(民進黨)、楊瓊瓔(國民黨) 教育:吳思瑤(民進黨)、萬美玲(國民黨) 司法:蔡易餘(民進黨)、李貴敏(國民黨) 交通:劉櫂豪(民進黨)、陳歐珀(民進黨) 衛環:陳瑩(民進黨)、蔣萬安 (國民黨) 這次召委選舉中,民眾黨的5位立委,除了蔡壁如同時推薦兩黨候選人外,其他人都投給自己或投給國民黨,黨團表示,基於「制衡優先」原則開放大家自由投票。
蔣萬安率先抽到召委資格。立法院今(23)日舉行各委員會的召委選舉,其中攸關處理美豬議題的社福衛環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,成外界關注焦點,而且加上有4位跨黨派的現任立委涉及收賄案遭到檢方羈押,影響各委員會的人數,小黨如時代力量、台灣民眾黨成為關鍵。因為他們會去想像每項工作該如何準備,仔細推敲究竟哪一項工作該安排在哪個順序。
即使中途被電話、E-mail或會議打斷,還是再重新回到該項工作,或做到所設定的目標為止。甚至有人表示一次被交付太多工作時很容易恐慌。此時「各項任務各個擊破。千萬別把工作都攬在自己身上,請一定要找周遭的朋友商量唷。
高敏人原本就擅長處理各個工作。挑出單項重要工作,比安排優先順序更有效率 工作這也要做、那也要做時,我們常聽說「安排工作優先順序」的說法,這種做法對於有能力安排優先順序的人來說,確實可行。
不需一次排定所有工作順序,只需挑出一項務必在今天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,然後一心一意專心做。思考過程中如果當下一件工作進來了,最佳安排的順序改變了,是再重新思考……。若採用這個方法依舊無法順利把工作解決掉,那可能是工作量超過自己可負擔的範圍。相關書摘 ▶《高敏人的職場放鬆課》:具備這些「超強感受力」,你很可能就是高敏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《高敏人的職場放鬆課:給在職場精疲力盡的你,高敏感專業諮商師的42則放鬆處方箋》,三采文化出版 momo網路書店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。
高敏人的心靈觸角擴及各個層面,每件事都經過深思熟慮才著手工作。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,「這也要做、那也要做」的想法在大腦中轉啊轉地直讓人分心,一點也無法專注眼前的工作,導致內心更加恐慌。那麼,高敏人碰到這種狀況時該怎麼辦呢? 將特長帶入工作──擊破各項任務。選擇單一重要工作來做,可順利解決累積的工作清單。
實際上這種狀況源自於高敏人內心的不安。他們最擅長全神貫注於每個單項工作,並將完成度做到極致。
即使手邊工作堆積如山,但真的著手時,任誰都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。對凡事認真思考的高敏人來說,「安排工作優先順序」這件事本身即是一項衍生的「工作」。
」、「週一到公司要發信給那個人」,一邊模擬未來的同時也一邊回顧已經發生的事:「當初如果這樣做的話,結果會如何如何」,還設定了好幾種情境。而這恰巧與高敏人擅長的工作模式完全相反。我們先來看看,高敏人在工作上容易遭受壓力影響最具代表性的「場合、狀況別」的因應方法。結束後再選定下個最重要的工作。呃?就這樣?你或許會這麼想吧。當人產生「思考疲勞」或「緊張疲勞」,將導致神經系統無法休息,疲勞難以恢復。
另一方面,多工任務的特性是廣泛但不深入地縱觀全局,一旦覺察哪個工作待解決便可迅速切換工作模式。直到最後都沒被選定為「重要」的工作,隨著時間流逝,到最後經常發現根本也沒必要處理了。
然而再怎麼說,畢竟還是隸屬於組織,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有負擔多項工作的機會。」 真的是你沒辦法承受壓力嗎?不,這樣的你,只是比別人更善於感受。
光想這些大腦都要炸了,不少高敏人說他們即使在休假日還是不得閒,滿腦子想著工作。正在做文件時,諮詢的電話響了,工作被迫打斷。
」可說是一句神奇的咒語,能幫助大腦切換成原本就擅長的工作模式。深呼吸,把工作一項一項完成吧。這也要做、那也要做,總讓人慌張,工作老是堆積如山。42則放鬆處方╳23幅生動圖解╳5個臨床實例,面對職場各種心累狀況,保證有效。
」這句暗號,有助於排除大腦中與眼前工作無關的各種想法。第四章我想跟各位談談高敏人如何在職場上揮灑自我、自在工作的技術
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把禮物所能提供的幸福感發揮到極致,就不要買禮物,而只要折換成現金就好。事後你才得知原來那不是他自己寫的,而是在網路上買來的,你在意嗎?他的祝福之意,會比你得知祝詞是聘請職業代筆人捉刀之前低嗎?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可能會說:是的,買來的婚宴祝詞價值不如真實的祝詞。
如果你發現一種你朋友會喜歡、但不熟悉的東西,例如最新科技的小玩意兒,這個禮物為你這位跟不上時代的朋友所帶來的愉悅感受,很可能會高於他自己用等值現金去買的東西所帶來的。他所謂的「無效率」是指:你阿姨送給你價值一百二十美元的生日禮物(菱形花紋毛衣),對你來說的價值(或許很少)。
你的朋友或情人可以拿這筆錢去買你原本要買的東西,或者(更可能)去買能為他們帶來更大愉悅的東西。這是反對送禮的經濟學邏輯。雖然買來的祝詞或許可以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,但這種效果可能是建立在欺騙之上。該公司創立於一九九七年。
反對送禮的經濟學邏輯 再來看看友誼的另一種表現——送禮。再來看一個與友誼密不可分的社交慣例:在婚宴上舉杯祝福新人。
數十年來,禮品的貨幣化已逐漸形成一種趨勢,這又是社交生活日益商品化的一個例證。即使你有絕佳的品味,你的朋友還是有可能不喜歡你替他們挑選的領帶或項鍊。
不過有些禮物的金錢色彩相對比較模糊,而另一些禮物則十分具體。一九九三年,瓦德佛格曾寫過一篇〈聖誕節的重大損失?〉文章,討論蔚為風氣的聖誕節送禮浪費效用的現象。